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、推進科技進步的進程中,高校如何發揮自身作用?今天,我省26所高等院校在杭州達成了一致——加強合作,形成聯盟,致力于打造一支科研創新主力軍,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,更好服務于浙江的經濟社會發展。
最近,浙江理工大學、溫州醫學院被增列為博士學位授權單位,浙江海洋學院被增列為碩士學位授權單位。目前,浙江共有博士學位授權單位7個,碩士學位授權單位20個,已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學位授權體系,為培養高層次的創新型人才提供了基礎與條件。盡管各高校的教學、科研能力各具特色,但今天不少高校負責人表示,高校應當整合現有的豐富資源,打破學術壁壘,努力提升高校自主創新能力。
資源共享是合作的一條途徑。據浙江大學副校長朱軍介紹,浙大從去年起開始建設13個重點實驗室,計劃3年內共投入16億資金,建成后將向全省和各高校開放,以便資源共享,共同提高科研水平。
致力于科研成果轉化,是提升高校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。浙江林學院副院長方偉教授等人歷經11年研究,研制出了一種竹筍培育新技術,在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安徽四省推廣,3年新增產值6億多元。
今年年初以來,林學院相繼出臺了2個山區調研報告。方偉介紹說,今后該校將著力培養農村亟需的創新型人才,推廣科研新成果,積極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支撐。
針對浙江經濟和社會發展,提高服務水平,地方高校大有可為。據了解,有關部門將在重中之重學科、人文社科基地等基礎上,創設新載體,為高校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、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建立新平臺。
《浙江日報》:2006.2.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