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林學院的首批農民大學生正排隊報到
2月23日,對于農民石海燕來說,是一個特殊的日子。這一天,她戴上了浙江林學院的校徽,正式注冊成為該校一名全日制大學生。雖然戶口還在農村,畢業以后仍要回鄉務農,但石海燕說:“今后,我會是一個有知識的農民,用在大學里學到的科技知識,在農村闖出一片新天地。”
石海燕來自浙江省云和縣黃源鄉黃家畬村,3年前,同樣學習優秀、同時高中畢業的她和姐姐,由于家庭貧困無法同時上大學。經過抓鬮,姐姐幸運地先步入大學校門,石海燕則打工幫助姐姐完成學業。但石海燕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大學夢,打工掙來的錢,除了給姐姐寄去一部分,其余全部用來買書。2005年底,浙江省政府將出資送農民上大學的消息一傳出,她立即報名參加招生統考,在150多名報考生中脫穎而出,被浙江林學院錄取,成為浙江省首批農民大學生之一。
同石海燕一起被錄取成為該校林業技術專業全日制大學生的,還有來自浙江各欠發達地區的92名農民,他們將和該校其他學生一樣,住學生寢室,進行全脫產學習,完成學業后獲得大專畢業證書;學費將由浙江省扶貧辦通過財政扶貧基金全額資助;在校期間不轉戶口,畢業后回到原籍工作,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。
據了解,從今年起,浙江在全省211個欠發達鄉鎮組織實施“扶千名人才、促千村發展”計劃,招收25周歲以下、具有高中文化、從事農林業生產的農民子女進行成人學歷教育。今年,浙江省首批資助的93名農民由浙江林學院負責培養,他們將學習森林病蟲害防治學、經濟果林培育學、山區藥材栽培學、特種經濟動物養殖、高山蔬菜培育學等與農林生產相關的課程。
浙江林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韋新良說,學校將針對這批特殊的學生,在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時,增強實用性,以實踐技能培養為重點,強調可操作性,力爭讓每個學生都掌握一技之長;學院將為他們配備專職輔導員和班主任,其他學院也會選派責任心強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師為他們講課;在勤工助學等方面也會對他們優先考慮等等。農民大學生在校期間表現優異的和其他學生一樣可以獲得獎學金。
浙江省扶貧辦的有關專家指出,培養“有文化、懂技術、會經營”的新型農民,就是塑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。
浙江省政府有關官員表示,出資送農民上大學是是浙江省實現“村村大學生”目標、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措施之一,目的是培養一批農村科技示范戶或帶頭人,真正幫助一方百姓改變家鄉面貌。
編后:
正值全國"兩會"召開之際,建設新農村成為代表和委員們熱議的關鍵詞之一。什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?"生產發展、生活寬裕、鄉風文明、村容整潔、管理民主",這是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(草案)》中描繪的新農村藍圖。
如何改變農村落后面貌,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20字目標?過去,我們一提到對農村扶貧,就是每逢過年過節,為農民捐款捐物,進行所謂"送溫暖"活動,結果,送去的"魚"僅能滿足一時之需,年年救濟也改變不了固有的貧窮。古人云:"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"。浙江省"政府拿錢,農民上大學"的做法就作出了適時的注解。建設新農村不僅僅是蓋新房,關鍵在于授予農民"漁"的技能。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,培養有一技之長的新型農民,當是新農村建設的應有之義。
http://www.greentimes.com/News/lm_105/53417.asp 《中國綠色時報》、《農村信息報》:2006.3.7